在人类文明进程中,再也没有比粮食更特殊、更重要的存在了。“五谷者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”,出自《范子计然》,意即粮食安全是天下百姓生命之所系,粮食丰歉影响国运兴衰,是国家之至宝。

 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齐国大臣管仲便深刻认识到这一点。《管子·轻重戊》记载,鲁、梁两国是齐国称霸大业中的两个强劲对手。一次,齐桓公就如何应对这两国问计于管仲。管仲答曰:“鲁梁之民俗为绨。公服绨,令左右服之,民从而服之。公因令齐勿敢为,必仰于鲁梁,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。”他认为,鲁国和梁国的百姓,素来以织绨为业,可以高价引诱两国向齐国大量供应绨,而放弃农业生产。

  齐桓公命令齐国上下全穿绨服,一时间,齐国绨制品价格大涨。鲁、梁两国国君看到有利可图,便下令鼓励百姓大力织绨,两国百姓几乎全部出动,忙着种桑织绨运绨,再也没人愿意种庄稼。

  十三个月后,管仲派人到鲁、梁考察,发现“郭中之民道路扬尘,十步不相见,绁繑而踵相随,车毂齺,骑连伍而行”,一派繁忙景象。当城里水泄不通时,便意味着乡间田园荒芜。管仲判断:“鲁梁可下矣。”于是他劝齐桓公下令全国改穿帛,并封闭关卡,断绝与鲁、梁的经济往来,禁止粮食出口。

  此时,鲁、梁两国早已因全民织绨而荒废了农业生产,百姓“饿馁相及”,两国国君这才意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性,急忙命令百姓返农。然而为时已晚,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”,存粮也难以为继,两国相继发生严重饥荒。最终,两国百姓几乎逃亡殆尽,国家已名存实亡,只得请求臣服于齐国。

 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服帛降鲁梁”故事。《管子》中,同样的故事还有买柴囤粮降服莒、莱,买鹿囤粮降服楚国,买狐囤粮降服代国,以及买兵器囤粮降服衡山国等。路数基本一致,先高价收购薪柴、活鹿、狐皮、兵器,让他国荒废农耕,再以粮食为武器,迫其臣服。鲁、梁等国之所以陷入齐国之计谋,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诸侯国的国君见利而忘忧,放弃了粮食生产。《管子》用国破家亡的惨痛事实,印证了“不生粟之国亡”的深刻道理。

  洪范八政,食为政首。除了管仲,我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、思想家都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的盛衰、存亡。他们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农业和粮食生产,看到粮食是民生之本,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,谆谆叮嘱“民为国基,谷为民命”,强调“仓廪实,天下安”,要做到“无事而为有事之备,丰岁而为歉岁之忧”。无农不稳,无粮则乱,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。多少兴与衰、战与和、荣与辱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:端牢自己的饭碗,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,是一个强大国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
 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,也是一部饥荒抗争史。历史上,真正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政治力量,是中国共产党。

  新中国成立之初,据测算,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.57公斤粮食、0.013公斤油料。吃饱饭,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,但对当时的人们却是那么迫切的愿望。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经放言,“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,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”。

  1974年,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,一些专家预测,“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,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”。

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,让艾奇逊等人的预言彻底落空了。就在这一年,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“南优2号”,经试验种植,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%以上;还是山东莱州一位普通村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,立下了玉米育种的志向,开始了在试验田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;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,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来到陕西杨凌的李振声,正致力攻克小麦远缘杂交的难题……

  1978年的冬天,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“十八枚红手印”,不仅带来了全村粮食的大丰收,更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。1984年,全国99%以上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粮食产量突破8000亿斤,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。在这一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上,中国政府郑重向世界宣布: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!

  天翻地覆慨而慷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,以占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,有力回答了“谁来养活中国”的问题。

  “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对粮食问题“不能只从经济上看,必须从政治上看”,“要从战略上看,看得深一点、远一点”,“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,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”。

  回看三年多来,全球新冠疫情持续、地缘政治冲突、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因素叠加,一些国家“捂紧粮袋子”,纷纷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出口,有的高筑保护主义城垣、甚至把粮食作为向特定国家施压的武器。面对全球粮食危机,2022年,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,实现“十九连丰”。由此,我们更能明白,那些坚守和选择是何等正确——倘若我们不是在连年丰稔的情况下还始终紧绷粮食安全之弦,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,就绝不可能有“任凭风浪起,稳坐钓鱼台”的底气。

  谁来养活中国,曾是昨天的难题,也是今天和明天须臾不可松懈的重大课题。站在“十九连丰”的新起点,中国始终怀着这样的清醒: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,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。”
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